“余其宅玆中国,自玆乂民”。
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
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
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9月,带这些问题,20组中小学生与引导老师一起进入《何以中国:社区里的历史课堂》第二个月度主题的探索,共同寻访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亲子共学工作坊:对话交流与角色扮演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
它们有什么区别?
它们产生的前提条件分别是什么?
在本月主题亲子工作坊,孩子们首先从人类定居与全球农耕文明起源的脉络出发,从彩陶与玉文化出发,探寻中华大地上灿若星斗的一万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5800年前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西辽河流域出现文明起源迹象,5300年以来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在精彩纷呈的头脑风暴和亲子对谈中,孩子们横向对比了四大文明古国和其他古文明的特征,开始重新审视西方世界对于“文明”的定义。
在模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代表的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听取了由叶子老师扮演的中国代表介绍良渚文明申遗提案,并对于良渚文明是否符合文明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孩子认为文明就是出现了城市,有城墙,宫殿和各种建筑;有的孩子注意到良渚文化中出现了祭祀,有了统一的信仰;更有孩子提到因为有了阶级的分化,出现了国家。
经过沉浸式的角色扮演体验和深入地学习与探究,孩子们最终了解到,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差异悬殊的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在5300-43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证实5000年前古老中国已经进入到文明阶段。
二、沉浸式体验:探寻上海之源
“7000年以前,我们脚下站的土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佘山九峰十二山那时候可能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岛屿。”来到第一站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之后,引导老师首先用《上海乡土历史图册》,和在场的所有亲子家庭一起溯源了上海成陆的过程。
距今5900年至5300年间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上海先民最早创造的文化类型,处于上海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位。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从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井,到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孩子们在博物馆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上海先民地的生活。
良渚文化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除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浙江良渚遗址,上海地区也是良渚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其中最核心的是青浦区福泉山遗址。
在第二站上海青浦博物馆,孩子们走进了被称作“东方土筑金字塔”、“古上海历史年表”的福泉山良渚文化,近距离地观察了主体表面满饰繁缛的细刻纹,以浅浮雕神像兽面纹、鸟纹和云雷纹为题材的良渚文化象牙权杖,并用手机记录下良渚文化的神徽——神人兽面纹。
活动结束回家之后,带着这份体验和激情,孩子们还将继续在家探究。当然,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兴趣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项目组也为大家设计了多元化、差异化的主题探究作业,甚至吸引家长也参与到了探究中。
是结束,更是开始。十月,我们将继续中华文化探寻之旅,走进上博东馆,倾听一件件青铜器述说过往的辉煌与荣耀,感受一道道工艺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穿越时空与商周文明展开一场有意思的“对话”。